中山市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近日提出,要大力推動香山文化繁榮發展。2002年11月4日《中山日報》就有篇評論文章提到“香山文化”概念,文章標題為《香山文化與鄭觀應的知和行》,當時正值香山建縣850周年。2022年,中山、珠海、澳門三地廣泛開展慶祝香山建縣870周年系列活動,進一步推動香山文化深入人心。香山文化不僅是珠江口西岸地域文化的重要象征,而且是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中山作為香山文化的發源地,在新時代新征程中應當勇擔新的文化使命,推動香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。
在時間維度上,香山原本是先秦時期《尚書·禹貢》所記載的“揚州之南裔,百粵海嶼地”。唐至德二年(757年),朝廷設文順鄉香山鎮,唐代進士鄭愚在《泛石岐?!分袑懙馈皾O浦揚來笛,鴻逵翼去舟”,說明當時香山已經是對外貿易、文化交流的海上福地。南宋紹興二十二年(1152年)香山立縣后,社會逐步穩定,教育持續發展。到了明代,出現了以黃瑜、黃畿、黃佐為代表的書香世家,明代大儒黃佐不僅編纂了《廣東通志》《廣西通志》以及現存最早的《香山縣志》,而且在蓮峰山下承買官地,立義田,以身作則推行鄉禮。近代以后,香山更是名人輩出,孫中山、鄭觀應、楊殷、蘇兆征等人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。
我們一代代人繼承著先賢志士的精神,走過了八百多年的崢嶸歷史。
在空間維度上,香山文化融會了內陸文化與海洋文化、嶺南文化與中原文化、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等多元文化的精神特質。五千多年前的伶仃洋上,香山先民向海而生,在沙丘遺址上留下了海洋文明的印記。中原大地風云激蕩的時期,和諧穩定的嶺南香山為遷移者提供了安居樂業的家園。近代以來工業革命蓬勃發展,香山人在對外貿易、文化交流中開眼看世界,敢闖敢試、敢為人先,開始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探索。孫中山先生率先發出了“振興中華”的吶喊,鄭觀應率先提出了“實業救國”的理念,容閎開創了留學報國的先河。馬應彪、郭樂、郭泉等人在海外學習了商業經營管理的經驗,積極報效祖國,成為中國百貨業的先驅。超百萬的海外僑胞、港澳臺同胞長期以來支持家鄉建設,推動香山文化在祖國和世界上落地生根。
在價值維度上,香山文化在文學、藝術、體育等領域也充分展現了愛國愛鄉、敢為人先的精神內涵。與孫中山先生志同道合的音樂家蕭友梅,被譽為“中國現代音樂之父”,寫下了一系列以愛國救亡為題材的歌曲?;洏纷趲焻挝某蓜撟鞯摹镀胶镌隆贰恫讲礁摺纷囗懼腥A大地。漫畫大師方成的作品飲譽海內外,他在給《香山報》寫的一篇專稿《中山人》中,抒發了其對家鄉熾熱的情懷:“倘若人人都以身為中山人為榮,并以當之無愧自勉,中山騰飛會更起勁的?!比輫鴪F獲得新中國第一個世界冠軍,蘇炳添以9秒83的成績打破亞洲男子百米紀錄,沙溪籃球隊勇奪全國首屆“村BA”冠軍。這些精神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,體現出香山文化的優秀基因和時代價值。
我們要擔負起推動香山文化繁榮發展的使命,堅定文化自信,秉持開放包容,堅持守正創新,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,賦予香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,激活其生命力,并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新進展,對香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、拓展、完善,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??梢詮娜齻€方面著手:
一是賡續香山文脈,奮力書寫文化興城這篇大文章。文化是城市的靈魂。城市歷史文化遺存是前人智慧的積淀,是城市內涵、品質、特色的重要標志。應妥善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,注重延續城市歷史文脈,高水平規劃、高效率推進香山古城保護活化工作,以項目化改造提升孫文西歷史文化街區,最大程度集聚人才、文旅和現代服務業資源,打造良好的社會生態、商業業態和文化生態,并通過舊城改造、岐江新城建設為這座八百多年歷史的古城再次注入生機和活力,擦亮國家歷史文化名城、國家歷史文化街區這兩塊金字招牌。
二是增強歷史自覺,深度挖掘弘揚孫中山文化資源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。孫中山先生第一個喊出“振興中華”的口號,他的《建國方略》被稱為近代中國謀求現代化的第一份藍圖。應把孫中山研究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、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緊密結合起來,通過孫中山故居片區和孫中山史跡徑,學習弘揚孫中山先生熱愛祖國、獻身祖國的崇高風范,天下為公、心系民眾的博大情懷,追求真理、與時俱進的優秀品質,堅韌不拔、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。依托紀錄片講好近代“香山故事”,塑造偉人故里城市名片。
三是擦亮文化品牌,精心打造多功能文化服務陣地。香山文化是我們的文化根脈。應把香山文化的精神標識、當代價值、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、展示出來,樹立香山文化新品牌。今年,“書香中山”微信公眾號、“中山讀書月”系列活動榮獲國家級獎項,板芙鎮里溪村“香山書房”入選“全國最美農家書屋”。應依托香山書房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間,推動香山名人館、蕭友梅音樂館建設,把弘揚中華體育精神、博愛慈善精神同堅定文化自信結合起來,推進香山古驛道、岐澳古道建設,打造海內外交流互動的新時代香山“文化絲路”。
(作者供職于中共中山市委黨校)
編輯? 張英? 二審? 朱暉? 三審? 向才志